多年前在東南亞菲律賓工作、旅遊期間,對 Grab app 使用經驗讚譽有加的我,終於盼到 Grab 在美國上市的投資機會(美股代號:GRAB)。2021 年 12 月 2 日 Grab 透過 SPAC 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) 於美國 Nasdaq 借殼上市,當天連蜜月期都沒有,股價直接從開盤 13.06 元跌到 8.75 元收場。此現象讓我感到相當疑惑,決定藉由近期學習研究股票基本面的機會與練習寫研究報告的過程,將暴跌八成的 Grab 當做一個練習標的。
※註:封面底圖是我之前在菲律賓透過 Grab 叫的車與司機。
※警語:本人為上市企業基本面研究新手,此初步研究內容不含公司估值與股價合理程度,故不建議閱讀本文後,直接買進或賣出 Grab 股票或衍伸性金融商品,投資有風險,請審慎考慮。
研究動機
個人在東南亞使用 Grab app 經驗佳
過去曾到過東南亞旅遊、幾個月工作的經驗,發現 Grab 在東南亞各國城市是不可或缺的叫車 app,其更持續發展食物、雜貨外送、數位金融等服務,成為在地生活必備的 super app。鑑於觀察東南亞許多大型企業當地市占率高,國外品牌打進市場不易,故想深入研究這家東南亞跨國叫車、外送龍頭的基本面。
上市不到半年,股價跌超過八成
Grab 於 2021 年 12 月 2 日以 SPAC 型式於美股上市,正好面臨美國聯準會 (FED) 準備加速升息與縮表減緩通貨膨脹問題,估值較高的科技股首當其衝。至 2022年 5 月,Grab 股價已從最高 13 元跌到最低 2.3 元,市值從近 400 億美元到現在約 100 億美元。
在我仍看好這家公司在東南亞叫車、外送的高市佔率、快速成長東南亞數位經濟,以及人口紅利、科技持續普及的狀態下,讓我不禁思考這樣的跌幅是否是個進場長期持有 GRAB 的好時機?
一句話形容 Grab
用科技解決東南亞民生需求問題。
Grab 各面向研究
以下的五個研究項目,是參考基本面研究前輩 Peter 教練談基本面的建議架構而成。Peter 教練是一位對我在基本面研究學習與人生道路給了很大啟發的前輩,若是對此領域感興趣或是對人生感到困惑的朋友,歡迎前往按讚追蹤。
GRAB 基本面研究後三個未來觀察重點
使用者好評能否提升 Grab 的訂價權與競爭力?
用戶與合作夥伴普遍評價正面,但能否幫助 Grab 在未來擁有市場訂價權與競爭力?Grab 對合作夥伴與消費者的補貼獎勵,是其商業模式中成本支出的一大原因,未來能否持續穩定減少補貼?並觀察減少補貼或是提高價格後對市佔率的影響。
個人想法:合作夥伴補貼狀況可參考年報佣金率(上升代表 Grab 收到更多服務費)或補貼金額佔 GMV 的百分比;並觀察消費者市佔率(可參考外部市調報告)與每月交易用戶數 (MTU) 的增減狀況,或是網路評論提及收費相關的討論內容。
財務成本導致的虧損能否改善?
2021~2020 年的淨財務成本較 2019 年高,佔虧損比例大,主因為籌資發行金融商品的利息成本,與股票上市費用。目前 Grab 已完成上市,資金也充足,未來是否還有這類成本存在的可能?
好消息是,2022 Q1 財報顯示財務成本已轉正,未來能否維持可持續觀察。
各商業模式在強敵競爭下,Super app 的綜效能否提升獲利?
雖 Grab 已成長茁壯為東南亞龍頭,但因為東南亞網路經濟快速成長,且現階段 Grab 的各種商業模式技術進入門檻不算高,導致持續面臨眾多競爭者來分食這塊大餅的情形。
除了觀察競爭狀況是否加劇之外,也需持續觀察 Grab 能否維持領先或利用 super app 的綜效邁向獲利?綜效可觀察 GMV per MTU ($) 的表現能否持續提升,以及其他藉由綜效帶來的新獲利模式,如目前商業模式中的企業服務與新措施(含廣告服務與旅遊服務等項目),觀察是否有機會讓 Grab 在面臨高競爭的情況下,不必減少補貼獎勵也能提升其他商業模式的獲利。
研究後的其他個人觀點
東南亞的複雜與競爭,對龍頭 Grab 是劣勢也是優勢
Grab 的商業模式、服務地區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、高度競爭等各種難題,雖然現階段各項服務已是東南亞龍頭,但仍面臨各種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營運的風險。但反過來說,想跨入這個領域與其競爭的對手,勢必也會面臨這些難題,相比之下,早已建立起一定規模的 Grab 反而對其來說是個優勢。
高市佔率的優勢對公司獲利快速成長可能是劣勢
高市佔率的優勢是能夠藉其發展更多商機,缺點則是能拓展的客戶數量相較其他新的競爭者少。
雖東南亞人口與經濟仍持續增長中,但是否能隨之提升 Grab 的獲利有待觀察。並且需觀察東南亞的人口紅利與成長的高峰會在何時趨緩?
各商業模式的產品生命週期
Grab 成立至今十年,Mobility 事業發展,應已進到產品生命週期中的第二到三階段成長期至成熟期,開始減少補貼也能維持一定收入;
Deliveries 應該還在第二階段靠補貼燒錢維持市佔;
Financial Services 還在初期導入期,燒錢最兇,但也是下一階段可能有機會帶來大幅成長的商業模式。
Grab 除了藉由不斷導入各種商業模式維持企業持續成長之外,也嘗試取得綜效帶來的好處,例如現階段發展的 Enterprise and New Initiatives (包含數位廣告)。籌資發行金融商品與上市費用,讓 Grab 2020~2021 的財報不漂亮
雖然各商業模式營運持續朝著正向發展,但其財務面的 net finance costs 卻仍表現不佳,導致虧損持續放大。
此項目與公司為了籌資所做的股票上市、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等金融商品有關,可持續觀察這些項目在 2021 年底於美股上市之後是否能持續減少成本。如財務成本降低,商業模式營運收入增加,長期才有機會損益兩平及獲利。觀察至 2022 Q1 財報,淨財務成本已大幅減低轉正。
值得關注的新加坡法人籌碼:Temasek
13F 報告中顯示新加坡政府持有百分百股權的主權基金淡馬錫 2021 Q4 增持 Grab 股份一千萬股,約佔目前 Grab 總流通股數 0.26%,持有比例不高,但可能表示看好其在東南亞市場發展。
根據資料顯示,淡馬錫平均每股持有成本為 $7.13,2022 年 4 月,Grab 股價已跌至 $3 以下,後續可觀察 Grab 股價跌幅是否造成淡馬錫做出任何調整。補充:早在 Grab 初期的 A、B 輪融資早已由淡馬錫旗下祥峰投資領投。
完整研究內容及參考資料來源
其他研究細節以及更多參考資料來源歡迎至 Google 文件參考。
數據資料多來自 Grab 官方提供的 2021 年報,若非官方提供項目會盡量註明來源或個人想法。
如有其他任何疑問、建議或是修正資訊錯誤部分,還請不吝賜教或聯繫,亦可直接與研究內容中新增註解。
再次提醒,由於本人仍在學習中,此研究內容不含公司估值與股價合理程度,故不建議看完本研究內容後直接買進或賣出 Grab 股票或衍伸性金融商品。
延伸閱讀:Beck 在菲律賓工作、旅遊紀錄
菲律賓自由行|宿霧自助旅行 - 杜馬蓋地Dumaguete城市慢遊&一日遊行程推薦
2022.06.09
0 留言